1、80%的人不知道的梳篦总称
梳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,反映出人类造物的技能及聪明才智。但是每每欣赏各个年代制作的梳篦时,都会被种类繁多的名词和古字弄得稀里糊涂。
所以在正式开始我们的梳篦之旅前,有必要对这些关于梳篦林林总总的字与词做个梳理。
櫛(zhì)、楖(jí)和栉(zhì) ,这三个字都是梳篦总称的意思。
第一个“櫛”,同“栉”,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道:“櫛,梳比之总名也。从木声。”
“楖”,是楖栗的意思。楖栗,又为楖枥,是古书中记载的一种树,这种树的木头适合做拐杖。
栉,是指梳子、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对其的解释为:“理发也,从木疏省声。”
这三个字,我们都可以看作为“栉”字的意思。櫛是栉的繁体字,楖是栉的古体字。有被绕晕吗?其实我们只要记住最后一个“栉”字就好了,因为在今天它还被用于组成不少词汇及成语。
2、古代人梳头叫什么?
古时候把梳头这件事叫作栉发、栉梳;洗脸这件事叫作栉沐;梳理头发并将头发挽成结叫作栉束;梳好头后戴好帽子叫作冠栉;梳妆打扮叫作容栉。
那么,我来考考大家,不束发、或者说像和尚那样削发的叫什么?
——答案:叫"不栉" 你猜对了吗?
以前还有个说法,叫“不栉进士”,是什么意思呢?
有人说,是不梳头发的进士,这个进士肯定很邋遢,不注意打造自己的颜值。
其实啊,这里的不梳头发,指的是不用戴冠的人,但是同时又很有才华,比作进士,你猜到了吗?
那么“不栉进士”,是什么意思呢?——不栉进士指的是有才华、有文采的女人想必聪明如你一定猜到了吧!
还有一个词跟女性有关,叫“侍巾栉”,什么意思呢?请看下面这个画面猜猜看
巾栉是盥洗用具的宽泛说法,指的是巾与梳篦,可以引申为盥洗的意思。
如果看了上面这副画面没有猜到意思,那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,相信看完故事你一定就猜到了。
《左传·僖(xī)公二二年》中曾写到:“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,以固子也。”这个僖公就是秦穆公。意思就是晋惠公太子圉(yǔ)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,秦穆公为了笼络他,将女儿怀赢嫁给他为妻。
但是过了几年之后,太子圉发现不对劲,想逃回晋国,便对老婆怀赢说:“哎呀,亲爱的,我离开晋国已经很久了,我觉得你爸已经不重视我了。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。我现在的状态就跟疲倦的鸟儿想要归巢一般,就算是死也想死在晋国。你是我老婆,你跟我一起走吗?”“你作为晋国的太子,在秦国生活得一直挺屈辱的,想回晋国也是人之常情。父王让我服侍你,是为了笼络你、让你在这儿安心。现在我留不住你的心,作为女儿,我没有完成父亲的嘱托,是我不肖。如果跟你回晋国,作为秦国人,我就是叛国。如果我把你想回晋国的事儿告诉父王,作为你的妻子,又不很道义。这三种事,我都不会去做。我即便不随你而去,也断然不会泄露你要走的消息,你放心离开吧。” 太子圉听了之后十分感激,最后成功逃回晋国。当然,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,太子圉其实是得知他老爸病危,赶着回去继位才出逃的。
而秦穆公当时确实是想扶植太子圉上位的,只是太子圉太心急了,乱了大局。这也为后来重耳,也是太子圉的伯父归晋夺位埋下了伏笔。在古代,妻妾和毛巾、梳篦一样,都是男子生活的一部分。所以,在古代,男子对于妻妾的称谓中有一个就是侍巾栉,跟现在很多古装剧常用的“贱内”一样现在你明白了吗?
3. 梳子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几个?
上面讲的历史故事有点儿沉重,我们来换个轻松点儿的话题。你们知道吗?有不少成语是以梳子的形状来做比喻的。
例如,“鳞次栉比”常常用来说明房屋等 建筑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 有秩序地排列着。
《诗经·周颂·良耜(sì)》中曾写到:“获之挃挃,积之粟粟。其崇如墉,其比如栉。”
意思是秋收的时候,农民挥舞着镰刀,收割谷物时 发出齐刷刷的声音。他们收集好的谷物像小山一样堆起来,远远地望去,密密麻麻,就像梳子的齿一样,排列得很整齐。
还有一个成语叫做栉风沐雨,《庄子·天下》中曾写到:“沐甚雨,栉疾风。”意思是用风来梳发,用雨水来洗头。听着很浪漫,其实基本就是风餐露宿的状态。
据说,大禹治水的时候,不仅指挥众人,还亲力亲为,抬筐挥铲,天天吹风淋雨得十分劳累,劳累到什么程度呢?小腿上的毛都掉光了,可不就是栉风沐雨么。
但是他的劳累是有价值的!他一共整治了约300条大河,分流出来的河道有3000多条,水渠、溪流更是不计其数,做的绝对是圣贤事,大家必须点个赞!
这一期的分享就到这里,我们下期再见哦~~